时间负轴的尽头(大概是意识流)

孩子千差万别,每人的成长都不同,使我们变成独一无二的自我。我只是突然想写出我零碎的记忆,那些远在成年之前的时光,却发现它已几乎模糊成幻影。
——题记


突然模糊的画面真切地在我眼前聚集起来,恍然间我看到了那间小小的卧室。床占了半个房间,席子铺在地上,短发的小人儿背对我,坐在席子上努力地昂着头专注地看电视。我知道这是幻觉,因为十几年前的场景里我是坐着的那个,而不是站在背后凝望穿不过的时空飘渺。

最初我在想东西的时候,思绪还围着哲学老师刚说的事转。

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不同的教育背景;苏格拉底之死;读卢梭以致忘了要干什么的康德;质疑黑格尔的马克思……

然后我想到了刚读完的《通往天堂的最后一站》里纯粹理性主义的夫妇,想到了想当作家的妻子在午后晒太阳时暗暗勾勒自己的白日梦。悄悄笑了,不可否认我与她何其相似。不由自主地开始描绘,做着白日梦想象着已功成名就,那时该如何描述自己呢?

我想到了以前的事,最早的。以我现在时间坐标为零那么位于负轴尽头的时光。

我想到了母亲告诉我的,她曾抱我坐在大门口,随意指着对联念出,当她再念字音时,我会立刻指出对应的字;类似的事外公也说过。那时的我八个月,连话都还不会说。

我不记得何时开始看书。早年的记忆在脑海里模糊成一团,偶尔从梦里蒸蒸升起,浸过一层又一层不同时间记忆的渲染,呈给我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我知道我三岁半上幼稚园,四岁转到更正规幼稚园的中班,那时才开始学拼音和算术。我记得放学后走空的教室和依然坐着认真地一笔一划抄作业算式的自己,然后是有点生气的母亲,责怪我写字太慢——这个毛病我至今未改。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我知道看电视,应该比看书要早。我记得澳门回归转播屏幕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也记得少儿频道创立时主持人和孩子在彩带与气球中欢呼。我还记得之前中央七套的东方儿童,记得最喜欢的蓝猫,我曾经非常爱看的疯狂科学怪人和他的实验室(一个外国节目,现在我都不知道名字)。还有一些碟片,《石中剑》是我第一次看的迪士尼,母亲买的正版碟,不便宜;白雪公主的一个改编版,一直没有看到结局;还有一架子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我最喜欢巧克力蘑菇汤那集,一直幻想趁母亲不注意悄悄在汤里放入巧克力。

那时候日本动画进入中国的似乎不少。我看过神奇宝贝,花仙子,美少女战士,数码宝贝还有四驱兄弟。后两者是点播台看的,几乎看完了,还有猫和老鼠。我还记得守在点播台前听着它的闲时音乐,一有人点便欢呼雀跃,不断在心里拼命想点那个点那个!有时如愿,有时失望,但似乎如愿的时候多些。神奇宝贝感觉早一些看的,有固定频道,花仙子我有碟,看完了,美少女战士一直没有看下去。后来所有的这些也全都忘掉了。

国产动画,我现在觉得那时候是某种盛世。但很多的是更大一点时候看的,印象模糊的我总觉得是更小时候看的,比如蓝猫,黑猫警长,大头儿子,西游记,小糊涂神,小神仙小仙女,蓝皮鼠大脸猫……邋遢大王我也有点印象,还有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宝莲灯不知道什么时候的,回忆起来印象更深。

我还有一张碟,也许是几张,全部是音乐mv,儿歌,没错。现在我只能说出里面有济公,泥娃娃,小小少年,和一首“我要找我爸爸”的歌(不久前才知道它的出处)。我坐在电视前听着听不懂的歌词,只捕捉旋律,眼睛随着鲜艳的画面转动,却不觉得它跟歌曲之间有什么联系。

另外还有一个东西,我记得非常清楚,母亲买的时候或许就是看上了它的教育作用,没料到我真的会喜欢。也是碟片,里面是一个班的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应该算是儿童片。没有上小学的我将里面的诗歌全数记住了,我就是喜欢,像喜欢游戏喜欢蛋糕一样喜欢它的朗朗上口。因此我背的第一首诗不是鹅鹅鹅,而是“红豆生南国”。

今天的我回忆,无法说出更多,但除了那首相思豆外我可以肯定地说里面第二首诗是《明日》,然后肯定还有《咏柳》和《回乡偶书》,后者是最后一首,我还有场面的印象,是学生们在学期末由这首诗表演舞台剧。

会认字(大半还在靠拼音)后我毫不犹豫地扎进了书堆。我从小就有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别人也许大半是听父母或其他长辈讲故事,但我是看了故事或了解某个道理后兴奋地到处缠着别人讲,所以我家的情况是颠倒过来的。我真的记不清在高中之前我究竟看了多少书,大多是故事小说,也有名著,五年级我就在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但因为没怎么看懂很快忘掉了。整个小学我都是在接近废寝忘食的阅读状态里度过,小学毕业的暑假尤甚,我将附近书社感兴趣的书全看了一遍,每次都是抱十来本回家,不到一个星期看完再换一批。小学同学们都知道,我就是个正正宗宗活脱脱的“书呆子”。

现在回忆起来我还是忍不住感叹当年的热情。中学时我觉得时间好紧好紧,寄希望于大学。现在我进入大学两年了,每每回头,又失落又欣喜。我感觉得到自己的变化,当心理更平和,对事情与道理有着自己主张的时候,我欣喜;当我已然变得懒散,再也不复当年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字的痴迷时,我失落。

我现在还看书。但几乎不看电视。我看电脑,因为我发现我以前看的电影太少了。电影是唯一可以与书籍媲美的智慧结晶,我觉得。二者分别通过文字和画面音乐讲述故事,传达道理、思考、观点或问题。手法不同,殊途同归。当然,我指的都是精品。书比电影更容易出精品,因为单纯得多,更有魄力。

我又转回来了。老师说哲学就是为了解决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从小到大,书籍或电视或其他什么,它们教的东西千差万别,但如果它们真的传达了某种东西影响到了我,那就是问题的答案。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看的太多了,接受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解释,最后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答案。用哲学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答案,解决生活的迷惑,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哲学家”吧。

评论
热度(4)

© Lisette Zhang | Powered by LOFTER